浩瀚文学>仙侠>重生花果山 > 第三百四十四章 观音许白龙,猴王依本性
    第三百四十四章观音许白龙,猴王依本性

    怪异的看了眼小白龙,观音轻轻颔首,清澈的声音响动空间,道“无须多礼,你且起来说话,你神情看上去狼狈异常,难道是有什么不好的遭遇不成?”

    闻言,小白龙龙躯翻腾,即收了本相变作人身,拱手施礼道“启禀菩萨,小龙霸占了此地,因此与西牛贺州的一些妖圣有些龌龊,刚才我当时又有妖圣前来挑衅,因此方才暴怒,失态之处,还请菩萨海涵。”

    “无妨!”听到是这等事,观音即不在过问,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,她却是没空去管,再者说在西牛贺州的妖圣,鲜有几个没有后台的,一个个都是不好对付之辈,都不是省油的灯,此刻她有要事在身,还是不要多生事端的好。

    小白龙也是不想谈论此事,任谁被自己前任未婚妻追杀,都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,况且此事还牵扯到通天大圣,因此更为棘手,虽然观音号称大慈大悲,能解世间疾苦,可是小白龙因为曾经是人皇轩辕的记名弟子的原因,因此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,他对这些大能之辈了解甚深,深知他们无利不早起的秉性,并不认为观音有那闲工夫,来管他的琐事。

    “你在此处度日,想来也不甚好过,我教你一法,可保你脱出此厄,到得功成之日,或许有进入佛门化龙池,化为八部天龙的机会。”观音看了看凄惨的小龙,心中微动,开口说出了这样一番话。

    “八部天龙?就是八部众身边的守护天龙?”小白龙神情一愕,紧接着露出狂喜之色,在半空叩首道“请菩萨赐教,若能晋升为八部天龙,小龙感念菩萨大恩,永世不敢忘。”

    “恩!以你的实力晋升为八部天龙也是水到渠成之事。”观音满意的点点头,轻轻玉口,述说道“我此去乃是奉了如来佛祖旨意,前往东土大唐,寻访一位取经人,去往西天拜佛求经,你可与那取经人做一脚力,自可脱此劫难,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“多谢菩萨天恩,小龙愿意!”想想八部天龙的神威,想想八部天龙的威名,想想自己的处境,最重要的是想想赤炎公主的追杀,小白龙登时银牙一咬,却是连犹豫都没有犹豫,便答应下来,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,变成白马被人骑,总比被人击杀的好,更不用说,这一趟辛苦下来,还有大造化,登时,小白龙心中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。

    “既如此,你且在这鹰愁涧中等待,不消几日,我即可寻访取经人到此,你便可化为白马,送他前往西方,此行成功,你的一切罪责自然消除,可得正果。”菩萨眼见小白龙同意,即腾起祥云,升到高空之上,转眼间即催动祥云,离开了此处。

    眼见菩萨消失,不知想到了什么,小白龙眼中涌现出一股复杂之意,即有些苦笑的摇摇头,一个猛子扎进了鹰愁涧深处,躲藏起来,静等取经人的到来。

    菩萨带着木吒尊者过了鹰愁涧,又奔东土而去,行不多时,忽见金光万道,瑞气千条,木吒道“师父,那放光之处,就是五行山了,其上有如来的压贴在哪里。”

    菩萨道“此却是那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,今乃压在此处。”

    木吒闻言,点头道“正是,正是,却不知如今那大圣又是如何光景。”

    师徒俱上山来,观看帖子,上面乃是金光闪闪的六字真言,看着这六字真言,感受着五行山上特殊的气息,观音神色一动,心中暗道“观此地气息,却是有着天地五势,看来如来果真领先我们一步,踏入了大罗境界,这佛门小千世界神通真的管用,此次回去之后,我必须继续努力了。”

    观音二人到来,并未隐藏形迹,早就惊动了在山底下被压着的猴王,闻得人声,又与孙袁所述一对照,猴王登时心中明悟,即开口高声喝道“是什么人在山上喧哗,扰我清净,还不速速下来相见?”

    闻言,观音即携带了木吒,腾起云团,从空中飘摇降落,径下了五行山,循着声音前来查看。

    猴王这一声喊,不仅惊动了观音,连此地看守的人员俱皆惊动了,这些人可是认得观音之相,因此见的是菩萨到了,俱皆前来拜见。

    五行山前,石崖之下,五方揭谛、四值功曹、山神土地、监押大圣的天将,俱皆显现出身形来,拱手施礼,言道“小神恭迎菩萨大驾,有失远迎,还请恕罪。”

    “诸位请起,你等重任在身,不能离开此地,我又岂是不知?因此你等无须自责,可起身回话。”菩萨玉手轻抬,口中发出悦耳清音,言道“几百年已过,不知诸位在此监押猴头,可有什么事情发生?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众神将对视一眼,皆是有些迟疑,随即五方揭谛拱手道“回禀菩萨,此地一切安好,只是有些许妖怪因为好奇,前来查探猴王,俱皆被我等一一打杀,除此之外,此地却无甚大事。

    挣扎了片刻,五方揭谛终归不敢说出通天大圣之事,盖因孙袁的名声实在是太响,一棍子将武当山扫平的威名将五方揭谛震慑的一动不敢动,如果他们将此事讲出来,恐怕也只是徒增笑话而已,不仅没有什么用,又会因此得罪通天大圣,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。

    眼见五方揭谛都如此说了,另外的众神自然不会出头挑事,即打了个哈哈,道“菩萨放心,有我等守护,五行山这五百年中十分平静。”